首页>篮球资讯> 官方记者点评:杨瀚森让人联想到约基奇,开拓者应为他设计专属战术 >
官方记者点评:杨瀚森让人联想到约基奇,开拓者应为他设计专属战术

北京时间10月10日,开拓者官方记者Casey Holdahl在播客里回顾了杨瀚森的第二场季前赛,并进行了深入点评。因为Holdahl是开拓者官方记者,他的见解相对权威且有参考意义。Holdahl认为,杨瀚森让人想起约基奇,开拓者队应当为他设计特定战术。具体内容如下——

面对国王队时,杨瀚森强势反弹,第三节找回节奏:命中了两记三分球(均由阿夫迪亚助攻),紧张情绪明显缓解。可以看出,每一次成功都极大提升了他的自信。对于像他这样正在学习语言的年轻球员来说,积极的反馈非常重要,能帮助他建立信心,比如“我做到了,我证明了自己行得通”。所以当他投中那两记三分时,明显感受到“杨瀚森终于融入比赛了”

这一节,杨瀚森五投全中拿下14分,波特兰现场观众热情高涨,杨瀚森也显得特别轻松,就像回到了夏季联赛时那个掌控节奏、创造机会、游刃有余的自己。

每当他完成精彩表现,观众喝彩时,都能看到他的自信和自我认同感在不断增强。与其说是“信心”,不如说是一种“自在感”——每成功一次,他在场上就更加放松。反过来想,当表现不佳时,比如对阵勇士队时,他作为首次参加NBA正式比赛的新秀,可能会产生自我怀疑:“我真的准备好了吗?我能在这个联盟立足吗?”

但在对阵国王队的第三节,他完全展现了自己的实力——无愧于开拓者首轮16号签的选择,也证明了球队为何愿意破例选中他,尽管其他球队并未将他列入首轮预测。

当然,这只是季前赛,面对的是国王队,而非实力更强的勇士队,且杨瀚森在比赛中也遇到过困难——比如防守萨博尼斯时显得吃力,实际上连克林根防守萨博尼斯都不轻松。萨博尼斯是全明星球员,杨瀚森作为20岁的新秀,防守吃力是正常的。但值得肯定的是,他没有被困境打倒,也没有因此影响后续表现,反而在第三节重新上场时抓住了机会——这是积极的信号,表明他不是那种遇到挫折就退缩的球员,而是敢于迎接挑战。

这一切的关键,一方面是杨瀚森逐渐适应比赛,另一方面队友们也在调整配合他的打法。第三节有个细节:他持球高举,就像在进行“水球式”配合(高举球观察队友跑位),寻找传球机会,但没人跑出空位,于是他果断出手命中中距离跳投。可以看出,他更希望队友切入,但其他球队通过夏季联赛已了解他的打法——球探报告里肯定会写道:“当杨瀚森持球时,要警惕对手沿底线溜动,他擅长寻找这类传球机会。”

虽然对手已经有所防范,但杨瀚森依然成功助攻夏普完成扣篮。接下来,对手会调整防守策略,开拓者也需相应应对——这让我想起对阵勇士的比赛,当时球队没有充分给予杨瀚森球权,限制了他发挥组织能力。当然,球队需要遵循既定进攻体系,但看到杨瀚森的潜力后,也许可以为他设计一两个战术,或者在他上场时告诉他:“球传到你手上时,你可以自主做决定。”

我认为,这或许就是杨瀚森新秀赛季的定位:球队先用这种方式考察他,若表现出色,再逐步增加战术设计;若表现一般,则保持现有节奏。但对阵国王队的表现证明,有时为杨瀚森调整打法是值得的——不是每次都改,也不是大部分时间都变,而是偶尔根据他的特点进行优化,才能最大化他的价值。

开拓者新赛季希望打出更多动态进攻,强调球的转移、球员切入和传球阅读——杨瀚森完全适合这样的体系。20岁的他对场上空间和球员移动带来的防守变化有敏锐的判断力,这非常难得。

开拓者球迷非常喜欢他,他的打法极具观赏性,很能激发现场氛围。而且我从业20多年一直认为:开拓者的球迷特别热爱新秀,或许其他球队球迷也喜欢新秀,但开拓者球迷对年轻球员的热情远超其他球队。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波特兰的球迷喜欢有潜力的年轻球员——他们对“未来的可能性”和“即将到来的突破”充满期待,这种心态源于大家一直希望球队能重返巅峰。因此,当杨瀚森在第三节大放异彩时,现场热烈氛围是真实的。

此外,观看杨瀚森对阵国王的比赛,可以看到他的三分能力、缓慢却节奏感十足的突破(他很懂得如何利用身体)、制造对抗后的“弧线上篮”(能避开防守),甚至还有向裁判“抱怨”的小动作。这些表现让人不禁想起了约基奇。

当然,约基奇是NBA历史级别的球员,我并不是说杨瀚森能达到他的高度,但两人确实存在相似之处:不仅是打法,还有一些细微动作、利用身体的方式,甚至体型。两人都不是那种瘦削的肌肉型球员,但都懂得如何利用身体创造优势,而不是依靠爆发力。比如缓慢却能制造空间的转身,向裁判“讨说法”的动作,确实有几分相似。

来源: 头条
评论(0)
暂无评论数据!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应用下载
扫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