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是我去年写的。
NBA需要什么样的内线,或者说什么样的内线球员才能在联盟里生存?
我认为主要有几种类型,以下以球员为例:
第一类是像约基奇和小萨这样多面手的球员。
他们既有身体条件,也有篮球智商,技术全面,是球队的核心。
第二类是高炮台型,比如大洛佩兹。
他们身材高大,还能拉到外线投三分。
为了适应联盟的潮流,他们必须改变自己,才能生存。
第三类是吃饼型。
这类内线球员能跳跃灵活,跑动速度快,负责抢篮板和篮下终结。
代表人物有克拉克斯顿、卡佩拉、加福德等。
第四类是得分型。
比如我湖的伍德。
第五类是传统内线。
身体强壮厚实,比如祖巴茨和瓦兰丘纳斯。
……
但无论是哪种类型,你都需要具备一到两项关键的生存技能。
目前,杨瀚森在哪方面有明显优势,所谓的顶尖硬实力是什么?
他在国内的某些能力确实突出,但以NBA球员的标准来看,还没有达到。
最基本的,在NBA的节奏下,他的奔跑速度都还达不到要求。

此刻分享这段话,并非为了显示我多懂篮球,我只是一个普通球迷。
不过,这些都是多年观看NBA总结出来的经验。
杨瀚森以第16顺位被选中,超出了我的预期,也给中国球迷带来了很大激励。
但说实话,我对他的心理预期并不高。
所以现在谈不上失望。
看了那么多比赛,我大致了解2025年NBA的对抗强度和转换速度,对球员身体素质的要求。
这与20多年前王治郅、姚明打NBA时的节奏不同,对大中锋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作为中国球迷,我理解大家希望小杨表现好的朴素心情,但实话说,他目前的能力还达不到那个水平。
你看看最近一周,中国社交媒体上有多少球迷在骂开拓者不给机会?从比卢普斯骂到斯普利特。
有人嫌他4-5分钟的上场时间太少,有人抱怨没有球权。
作为自媒体,发泄这种情绪肯定能获得关注。
但这并不是真正追求事实的态度。
连我们解说员都做不到完全坦诚。

那么,谁敢说实话呢?
王治郅。
今年五月,他点评杨瀚森的NBA前景时直言:
“作为教练,光夸你没意义,我首先看到的是问题。”
“现代篮球对中锋速度要求极高,他的移动能力还需加强。光有技术不够,必须适应快节奏攻防。如果速度跟不上,在高强度对抗中会很被动。”
“你19岁时不能参与快攻,难道指望29岁时能吗?”
时间会给出答案,王治郅当时说的都逐渐应验了。

我不是冷嘲热讽,只是想问那些骂开拓者和教练的人:
“现在给了机会,结果怎样?”
斯普利特作为新教练,需要赢球建立信任,已经让你这个新秀上半场打了7分22秒,够意思了吧?
进攻端制造艾顿犯规,两次成功掩护队友,这都是亮点。
没投进空位三分虽遗憾,但可以理解。
最让人难接受的是防守端被打得像筛子一样……
艾顿和小里用挡拆打杨瀚森,一投一个准,越打越有信心,成了他的“瞄准镜”。
前几天被库里错位进攻,大家觉得正常,但如果杨瀚森防守水平就是这样,面对NBA外线球员,很多人都能把他打成“库里”。
这让我想起学生时代,被老师频繁提问时的紧张心情……
现在小杨还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防守时位置选择不当。
不论是不是教练安排,他得先做好自己的防守,再去协助队友,这是最基本的逻辑。
怎么能让艾顿这么轻松得分?这是位置选择和移动速度的问题。
通俗来说,不能把NBA的大中锋当成CBA那种没有篮下防守的球员。
我们联盟的最佳防守球员到了NBA,竟然表现成这样……要说没有落差感,那是不可能的。

我只是从球迷的角度看,并不了解开拓者的整体计划。
姚明当年打到第8场才爆发,给杨瀚森时间和耐心是必须的。
但我最后想说几点:
1、罗威已经接近复出,正在发展联盟调整状态。
同位置的杨瀚森,需要有紧迫感。
《飞驰人生2》中张弛的经典台词:“我努力过无数次,机会只会出现在其中一两次。”
2、中国球迷需要明白一点。
重点培养球员不仅仅是给他们更多上场时间,更重要的是系统训练、比赛外资源支持和长期发展规划。
如果今天给杨瀚森20分钟,他的信心可能都撑不住。
不知道现在学校还按成绩分班不,但用我们上学时的逻辑:你非得让一个学渣进火箭班、重点班,他会很痛苦,跟不上节奏。
拔苗助长,反而容易出问题。
3、去发展联盟打打?
发展联盟比赛下个月就要开始了,如果杨瀚森被下放,大家也别惊讶,更没必要骂街。
在NBA,榜眼和探花都曾被下放过,这并不丢人。
跟着那些大个子球员一起锻炼,对杨瀚森来说,说不定是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