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寒冰 7月31日,韩国媒体报道称K1联赛的卫冕冠军蔚山HD已决定解除主帅金判坤的职务,接替他的是已经闲置超过半年的前印尼队主帅申台龙。这本是K联赛内部事务,但有韩媒指出,金判坤很可能成为本赛季中超的第四位韩国教练。
其实早在去年执教马来西亚队时,金判坤就曾受到部分中超俱乐部的青睐,不过最终并未成行。而据本报消息,最近确实有中介在向中超个别俱乐部“推荐”金判坤。
虽然韩国教练在中超一直有一定的市场,但今年韩国教练的表现足以打破“性价比高”的印象。南基一与河南队纠缠良久最终还是离开,崔康熙与山东泰山的关系非常紧张,成都蓉城的徐正源是今年唯一带队成绩不错的韩国教练,但他也曾面临与俱乐部的关系危机。
目前中超乃至中甲,确实有一些俱乐部正在寻找新的外籍教练,而以性价比著称的韩国教练,也一直是中超联赛中相当有存在感的外籍教练群体。与普遍受到好评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教练相比,韩国教练在技战术能力、培养新人等方面的短板开始显现。归根结底,当韩国教练的性价比优势消失后,中超俱乐部选帅的方向就不必继续遵循传统的刻板印象。
其实随着邵佳一、邓卓翔的崭露头角,中超俱乐部可以,也应该给予本土年轻教练更多机会。无论从追求性价比,还是加速本土教练的迭代来看,相比于越来越难在中超取得成功的韩国教练,本土年轻教练显然更值得“投资”。中超从金元时代回归到理性时代,俱乐部的财力普遍有限,像K联赛和J联赛那样更多地使用本土教练,经济和竞技上都是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尤其是今年邓卓翔在武汉三镇、邵佳一在青岛西海岸的表现,足以证明本土年轻教练的能力并不逊色于某些外籍教练。至少对于中超中下游俱乐部而言,性价比仍然是生存的首要考虑。如果本土年轻教练能够带出符合俱乐部目标的成绩,自然无需勉强选择年薪远高于本土年轻教练、但带队前景未必更好的韩国教练。
尤其需要承认的是,今年中超不仅本土球员开始大规模迭代,本土教练也面临着同样的迭代境遇。
在邓卓翔崭露头角之前,谢晖、李霄鹏、邵佳一以及中甲的李金羽都已获得机会。本赛季中超本土教练目前多达6人,年仅36岁的邓卓翔已证明至少比前任外籍教练马丁斯更适合武汉三镇。而暂时接替崔康熙执教的韩鹏,至少目前带队的表现仍值得继续观察。中超需要更多的邓卓翔,而不是更多成功率并不高的韩国教练,重复失败只会让俱乐部付出更多的预算成本。
其实,相比于聘用韩国教练,中超更应该学习的是韩国足球界对本土教练的培养和重用。
对于退役的韩国成名球星,踢而优则教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体系。金度勋、黄善洪、洪明甫、崔龙洙不断接力,尹晶焕甚至是首先在J联赛成为教练,再回到韩国执教豪门。韩国教练不断迭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根源在于从韩国足协到K联赛俱乐部的主动支持。
本土教练一直是中国足球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如今通过青训质量的提升涌现了王钰栋等一批新星,但在教练培养方面,我们还未形成真正系统性的“扶持”,尤其是俱乐部管理层,多数也有各种各样的顾虑和观念上的倾向。事实证明,就像本土球员需要多踢高质量比赛才能成才一样,本土年轻教练只有获得更多的执教机会,才能让人们看到更多优秀年轻本土教练的涌现。
与其按照传统观念,将资源投入给成功率其实并不高的韩国教练,还不如用同样甚至更少的资源去扶持年轻一代的本土教练。中国足球的触底反弹不仅要依靠更多的新球员,也需要更多的新一代本土教练涌现,才能形成完整的职业足球人才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