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足球资讯> 国内的“观赛产业”需要实现“全生态位”的发展:中超、苏超以及豪门商赛一个都不能缺少。 >
国内的“观赛产业”需要实现“全生态位”的发展:中超、苏超以及豪门商赛一个都不能缺少。


撰稿/寒冰 8月1日,武汉开始发售“汉超”揭幕战的门票,1万张票在10分钟内全部售罄。受“苏超”热潮的影响,像“汉超”这样专注于单一城市的底层赛事竟然也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令人感到惊讶。


早在一天前,阿森纳与热刺在香港启德球场进行热身赛,这个球场的入场观众人数创下新纪录(49975人),而之前的纪录是在几天前(7月26日)由AC米兰与利物浦的季前赛创造的(49704人)。


汉超的最低票价为8元,与启德球场的英超豪门季前赛票价相比差距悬殊。但无论是万人级别的观赛,依然对城市经济有着相似的促进作用。在大家都在寻找提升消费、激活各自城市经济活力的方法时,思考所谓的“足球观赛产业”及其当前的“生态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由于中超球市的持续升温以及苏超的现象级爆发,内地足球“观赛产业”的生态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足球观赛产业”以观赛为核心,结合出行、住宿、餐饮和旅游等多方面的体育经济,此前仅有国内职业联赛和欧美豪门、国家队来华的商业赛两个细分市场。直到今夏,苏超等业余足球赛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和人气效应,全面填补了草根赛事的生态位空缺,内地观赛产业才真正实现了业余联赛—职业联赛—国际商业赛的“全生态位”构建。


以苏超为首的业余联赛的走红,是内地足球观赛产业下沉的成功,使得业余联赛的生态位初步具备了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成功的条件,连前文提到的“汉超”这样的单一城市业余联赛都能吸引万人观赛,可见一个城市的市民对现场观赛的热情有多高;而大连、北京、成都、上海等职业联赛“票仓”主场的持续上升,使得中超为首的职业联赛在内地观赛产业的生态位保持了稳中有升的趋势。这些都是“观赛产业”的本土日常,也是球队所在城市文化旅游创收的日常。


只是让人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今年夏季的内地观赛市场竟然没有一支欧洲强队来访,国际商业赛的缺失使得刚刚成型的内地足球观赛产业在生态位上缺少了重要的一环。




今夏英超多支豪门确实进行了亚洲行,但与内地擦肩而过。利物浦、阿森纳、热刺和纽卡斯尔联相继在新加坡、中国香港、日本和韩国引发热潮,更早一些的5月底,曼联结束英超后访问了马来西亚,收益达1000万美元。欧洲,尤其是英超豪门的亚洲商业赛市场创下近年来的新高,无论是俱乐部的商业收益,还是对当地足球观赛产业的回报都非常可观,同时也赢得了几乎一致的良好口碑。


仅在中国香港,利物浦的公开训练课就吸引了超过2.73万名球迷观看。阿森纳的公开训练课也有超过1.88万名球迷现场观看,连同热刺和AC米兰,四支欧洲豪门的四场训练课就吸引了6.1万人入场。当然,这些训练课是收费的,且票价不菲。


7月26日,AC米兰与利物浦的季前赛以4比2的比分创造了香港启德体育园的入场人数纪录(49704人),全场座无虚席。7月31日,热刺以1比0战胜阿森纳的海外“北伦敦德比”再次刷新了该球场的入场观众纪录(49975人)。而这两场比赛的近10万张预售门票早早售罄,更加证明了今夏英超亚洲商业赛的火爆程度。




今夏英超豪门的亚洲行实现了商业与口碑的双赢,更加凸显了内地足球“观赛产业”恢复商业赛生态位的重要性。


为了巩固和继续扩大在亚洲的商业市场份额,英超豪门在各个亚洲站点表现得非常诚意。尊重当地文化的商业互动活动,以及“足金足赤”的近距离观看训练的沉浸式体验,让英超豪门此次的亚洲行广受好评,同时也将商业赛的商业价值以及拉动当地经济的活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相比于下沉业余足球市场的“苏超”们,以及作为内地足球“观赛产业”传统主生态位的中超联赛,国际商业赛意味着高投入,但也有预期中的高回报。想想,如果今夏在南京或苏州迎来“苏超”和“英超”的互动,那将是多么巨大的流量?



“观赛产业”的生态位配置已经完成,其中可供相关城市的玩法可谓丰富多彩。当然,前提是创意和诚意,以往的“人傻钱多”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还有一点必须提及,主办国际大赛本应是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重要“规定动作”,但在未来几年内,申办国际足联、亚足联和中国足协组织的高规格大赛几乎没有可能,因此每年夏季相对固定的国际商业赛就是内地足球“观赛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足球的发展离不开业余联赛的普及和职业联赛的良性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国际商业赛所带来的足球国际交流与商业效应的推动。内地足球“观赛产业”的业余联赛和职业联赛在于夯实产业根基,而国际商业赛则是将现代足球流量和商业IP引入,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和人气效应的必经之路。


来源: 头条
评论(0)
暂无评论数据!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应用下载
扫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