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永报道 8月27日,“社会足球青训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全国训练营在北京开幕,开营仪式上,河南运之杰足球俱乐部总经理范运红分享了俱乐部的发展变迁及女足梯队体系,他感慨道:“自2014年成立以来,俱乐部已走过11年历程,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与男足青训相比,女足社会青训遇到更多限制,但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的支持、家长的信赖以及学校的认可,帮助我们一路坚持下来,今天才能站在全国训练营的赛场上。”
对于中国足球基础建设,尤其是社会青训机构的发展,过去并非一帆风顺。令人欣慰的是,自2024年起,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启动了“社会足球青训质量提升行动计划”,这是继县域青少年足球、县域社会足球赛事、阳光球场等基础项目之后,基金会又一项覆盖全国的
足球基础建设工程。
今年,该行动计划持续深化推进,社会青训机构的未来发展也备受关注,其中三大体系支撑尤为关键。
“我们俱乐部最初成立于2014年,初衷很简单,就是希望让更多女孩参与足球运动,为河南培养更多女足人才,传承女足精神。河南有很多女足专业运动员,但她们退役后往往难以从事足球相关工作,很多人转行做其他事情。我们希望把大家聚集起来,有球踢,发挥特长,教更多孩子踢足球,于是成立了俱乐部。一年后,‘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出台,给了我们坚定的信心。”范运红说道。
运之杰俱乐部成立之初就专注校园足球,聘请河南省女足退役运动员作为教练团队,以河南前国家女足队员范运杰命名俱乐部,重点发展女足。2018年开始,俱乐部获得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资助,成立了首支2007年出生的女足精英队,目前这批队员已通过足球特长考入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并进入专业女足队伍。
“女足社会青训比男足更为艰难,涉及选材、社会和家长支持、出行、资金等多个方面,面临一些男足青训机构不曾遇到的挑战。但作为女足球员,我们对女足的热爱从未改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更多女孩能快乐踢球,也期待培养的孩子未来在赛场上展现铿锵玫瑰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给予了我们持续支持,家长给予了充分信任,更多有责任心的学校也积极参与女足运动。”范运红说。
多年的坚持终于见到成效,国家的重视带来了足球发展环境的改善,尤其是校园足球贯通体系增强了家长的信心。11年后,运之杰足球俱乐部已布局了11所学校,包括5所小学、3所初中、2所高中和1所中职院校。
“我们构建了‘5+3+(2+1)’的贯通体系,小学阶段有5所学校,初中3所,考虑到初中阶段有一定流失,女孩子如果在初中选择踢球,一般会坚持下去。我们先后布局了2所高中,因中考分流问题,又增设了1所中职院校。”范运红介绍。
这一“5+3+(2+1)”贯通体系,运之杰俱乐部无疑为中国女足社会青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了示范模式,奠定了持续开展女足训练的基础。
此次全国训练营邀请了10家男足社会青训俱乐部和6家女足社会青训俱乐部。男足社会青训俱乐部已较为常见,例如第一届中青赛男子U13组第四名、第二届中青赛男子U13组亚军的河南星途便是一家社会青训机构。近年来,中青赛排名靠前的球队中,社会青训俱乐部占有不少席位。但女足青训一般由体育局负责,和男足青训发展路径截然不同,尽管如此,国内仍有许多女足社会青训机构坚守岗位。
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不仅关注社会青训机构,更特别重视女足社会青训机构,体现了其布局基层、面向西部、坚持公益、聚焦难点的行动方针。
相比之下,湖南长沙麓山阳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情况较为简单:该俱乐部依托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成立,学校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拥有完善的贯通体系。今年第四届中青赛男子U13组比赛中,他们进入了四强,在此前的全国校园足球高中男子组总决赛中,麓山国际获得亚军。
带队参加此次训练营的丁嘉文今年26岁,曾在麓山国际学校踢球,大学期间考入中南大学读研,如今回到母校担任教练。他既是五六年级梯队助理教练,也是初一梯队助理教练,优势在于能很好地衔接小升初阶段。目前,麓山国际初一年龄段球队正是中青赛U13参赛队伍,此次训练营参赛的是小学毕业的小球员。“依托学校,我们俱乐部得以稳定发展,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也让我们在青训质量提升上更有底气。”丁嘉文说。
参加训练营开幕式的还有前国脚曲波,他是青岛追风少年足球俱乐部创始人。他表示,青训质量的提升是中国足球发展的关键,近年来足球从业者对青训质量提升愈加重视,且高水平比赛日益增多,这令人欣慰。曲波介绍,追风少年足球俱乐部成立9年来,已培养超1000名足球少年,现拥有5支梯队。在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支持下,今年追风少年U12梯队赴日本进行了为期14天的拉练,对阵鹿岛鹿角等日本球队并取得全胜。
本次“社会足球青训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全国训练营,汇聚了来自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家社会足球青训机构的10支U13男队和6支U14女队,共337名小球员及教练,将开展为期一周的足球交流活动。训练营内容包括技术测试、交流比赛和教练培训等。开营仪式同期举行了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与奥瑞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少年足球国际交流公益项目的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小朋介绍,“社会青训质量提升行动计划”自2024年9月启动,重点支持社会青训机构聘请高水平青训总监、提升基层教练员等级、建设U12、U13年龄段梯队及参加高水平比赛。
截至目前,该计划已覆盖全国28个省份的100多家社会青训机构,培养近3000名青少年球员,助力78人入选国字号精英训练营,所资助的U12、U13队伍共获得71次省级及以上足球比赛前三名,73名教练员取得更高级别教练证书。
就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而言,现主要依靠四大体系支撑:一是众所周知的职业青训,即职业俱乐部梯队;二是校园足球,这是基础;三是专业青训,即体育局和足协系统近年来全面发展的青训体系;四是社会青训机构。最新一期U16国足29人名单中,有3人来自社会青训机构,这还不包括此前曾在社会青训机构接受训练的球员。
这四大体系不仅相互独立,还存在多层递进关系:校园足球是基础,社会青训机构连接校园足球与职业青训、专业青训,专业青训最终也会输送人才到职业青训。此外,社会青训机构通常兼具社会足球俱乐部身份,如青岛鲲鹏既是知名社会青训机构,也是青岛城市联赛顶级球队。社会青训机构正逐步向职业俱乐部转型,例如贵州筑城竞技足球俱乐部的前身是贵州黔之星足球俱乐部。
上海杨旭足球俱乐部创始人、前国脚杨旭致力于提升青训质量,专注6至12岁青少年的培养,聚焦“运控带”技术特训,这正是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在球员的各项基本能力中,技术是根基,身体、速度、球商等则是大树的主干和枝叶,没有根基,其他一切都难以成型。”杨旭说。
杨旭认为,提升青训质量的关键仍是教练员培养:“要让更多退役球员成为教练,也要让更多虽非职业运动员但接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球员回归教练岗位,学习能力尤为重要。我们俱乐部有一位日本教练来上海三个月后就能用汉语交流,我们的教练也应具备这种精神,不仅是语言,还有其他各方面。”
社会青训机构未来的发展依赖三大关键支撑点,这也是努力的方向:(一)除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外,各级政府、体育局、足协及社会各界需加大对青训机构的支持和奖励;(二)完善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青训机构的星级评定,统一规范标准;(三)基于上述基础,借助完善中青赛地方预选赛,构建完善的省级和市级青训联赛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