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南楠 2025年第四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简称2025中青赛)男子高中年龄段U17组全国总决赛第二阶段的决赛在广东肇庆市新区体育中心展开,清华附中依靠夏晓雨与南子勋在比赛开始15分钟内的两次破门,以2比1击败重庆南开中学,夺得2025中青赛U17组冠军。尽管重庆南开中学下半场由杨晨曦通过点球扳回一球,但球队多次错失良机,最终遗憾获得亚军。
本场决赛的最大亮点是双方均为校园代表队,这是中青赛历史上首次在U17组决赛中没有职业俱乐部梯队出现,也是校园足球队伍首次在中青赛决赛中正面对决。前三届中青赛U17组冠军分别是浙江职业足球俱乐部U17 A队(2022年)、浙江职业足球俱乐部U17绿队(2023年)和江苏省江宁训练基地1队(2024年)。
2015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发布,开启了校园足球振兴的新篇章。在政策的推动下,校园足球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参与人数大幅增加,球队整体水平也逐年提升。2024年第三届中青赛中,长沙雅礼外国语学校在U13组夺冠,成为中青赛历史上首支获得全国冠军的校园代表队,打破了职业俱乐部梯队在该年龄组的垄断。此前两届中青赛U13组冠军分别是山东泰山U13和上海嘉定汇龙U13。
不过,U13组本来就不是职业俱乐部的强势组别,相反,在U17和U19组别中,职业俱乐部梯队优势显著,前三届赛事这两个组别的所有冠军均由职业俱乐部获得,山东泰山梯队更是在今年实现了U19组的四连冠。
因此,清华附中和重庆南开中学打破职业俱乐部对该组别的垄断,对校园足球的发展意义深远。虽然两支队伍最终会师中青赛U17组决赛有一定的客观因素,比如今年中青赛首次与全运会撞期,许多职业梯队球员被征召参加全运会,无法参赛。
即便如此,校园队伍相比几年前的进步依然显而易见。夺冠的清华附中有四名球员入选最新一届U17国足集训名单。亚军重庆南开中学一直是中青赛的常客,去年曾击败上海海港梯队,今年八分之一决赛再次战胜上海海港U17晋级八强。领队郝磊认为,重庆南开中学能进入今年决赛,是学校坚持发展校园足球、积累实力的成果。
重庆南开中学早在2015年前就开始构建梯队体系,学校积极布局梯队卫星校园,建立多级梯队,可以说已形成成熟的校园足球梯队体系。郝磊告诉记者,由于体系完善,升学率高,许多优秀小球员愿意加入南开中学足球队。今年初,重庆南开中学参加了在成都举办的7省市冠军杯,五支梯队参赛,四支进入决赛,取得一冠三亚的佳绩。正是这种成熟完善的梯队建设,支撑重庆南开中学一路挺进中青赛决赛舞台。
从第三届中青赛U13组长沙雅礼外国语学校夺冠,到第四届中青赛U17组清华附中和重庆南开中学包揽决赛席位,再加上郑州九中(第6名)、历城二中(第7名)四支校园队伍占据八强半壁江山,以及河南省实验(第10名)、长沙麓山国际U17(第12名)晋级十六强,越来越多校园足球队在中青赛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打入清华附中决赛第二球的南子勋赛后表示:“虽然校园队与职业俱乐部之间仍有差距,但我们正在努力缩小这个差距,我相信校园足球会越来越好。”
如果说2015年至2025年间,在政策推动下,我们的校园足球已经迈出了起步阶段,那么未来是否需要更多、更有力的政策支持,让校园足球真正踢出来?无论是百年名校足球精英交流赛上张家口冰雪运动学校备受关注的“3+4”模式,还是“631”“3+2”等上升通道,均属于校园足球内部的晋升路径,校园足球与职业俱乐部之间的通道依然缺失。校园足球的精英青训与职业足球应当互补共进,而非隔绝。
清华附中韩国籍领队金镇亨坦言,许多校园足球孩子将获得运动员等级证书作为踢球的目标。“这实际上削弱了他们向上突破的动力。”金镇亨说,“在韩国,无论是校园足球还是职业梯队,最终目标都是进入职业足球,尽管这个过程竞争非常激烈。”
目前条件下,虽然小学和中学阶段尚难实现校园足球与职业俱乐部梯队的互通机制,但我们仍可尝试建立以高校为主导的青训体系,作为职业青训的重要补充。同时,基层校园的快速发展也为高校足球提供了良好土壤。这样既能避免升学即断送职业足球梦想的二选一困境,也能双轨并进,探索全新的高校精英足球训练体系。
此外,国内不少青少年赛事对参赛队伍有限制,比如部分比赛只允许足协直属队伍参赛,导致一些优秀校园足球运动员无法参赛。一方面不利于人才培养,优秀球员缺少更多高水平锻炼机会;另一方面也影响人才选拔,选材范围因参赛资格受限而缩小。事实上,从第四届中青赛U17组比赛来看,虽然训练时间、营养膳食和战术训练等条件不及职业梯队,但部分校园足球优秀球员已具备一定竞争力。
或许职业俱乐部梯队将在明年第五届中青赛U17组重新夺冠,但随着校园足球的不断发展,我们将在十六强甚至八强中看到越来越多校园代表队的身影。在政策的推动和引导下,校园足球已经起步,未来在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下,校园足球真正踢出来的日子指日可待。